原料药新老问题共存 出口以价换量依然待解
原料药新老问题共存 出口以价换量依然待解
生意社7月5日讯 2012年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形势下,原料药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;国内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竞相压价,也给原料药行业带来不小的压力。
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,今年1~4月,我国原料药出口增速依然处于低位,总额为79.73亿美元,同比增长3.54%;出口数量达到219.62万吨,同比增长6.55%,出口均价同比下降2.82%。“在外需依然疲软的情况下,我认为,这个数字基本符合预期。”6月25日,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主任曹钢在“2013 CPhI中国展”同期举行的“创新与发展”论坛上如是说。
新老问题并存
记者从会上获悉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原料药国际市场的整体需求低迷,由于资金紧张,国外客户在减少库存、减少采购量的同时,更加关注价格,大单、长单都转为小单,导致国内企业竞争加剧。
曹钢在分析上述海关数据时指出:“我国原料药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数量的增长,而且是以牺牲价格来换取的,这说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使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。”他认为,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内产能过剩,企业盲目扩产导致竞争日益激化,只有通过降价来增加客户。
据了解,我国原料药行业去年的利润出现了负增长,这是近年少有的现象,“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环保标准提速快,而企业消化环保成本的能力不足。”曹钢认为,一方面是所有的成本都在上涨,另一方面是终端药品价格正在不断下降,这给原料药企业带来发展困境。面对目前的状况,企业必须拥有溢价能力非常强的产品才足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,但从目前来看,这样的产品并不多。
另外,人民币汇率问题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,我国原料药出口在价格竞争上的优势正逐渐丧失,对出口企业的经营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。
“老问题依旧,新矛盾凸显”或能概括当前我国原料药行业的现状。近年来,贸易摩擦频繁,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对中国的出口形成一定的挑战。具体包括此前欧盟颁布的2011/62/EU号法令,要求从2013年7月2日起,所有输往欧盟的API(人用药活性物质)必须出具出口国监管部门的书面声明,我国药监部门于5月7日发通知,将为出口企业出具书面声明;去年2月22日和8月6日,美国FDA官方网站先后以质量监管体系可能不符合cGMP,对33家中国肝素粗品生产企业发布进口警告,并表示将对上述企业出口至美国的各类型肝素和相关产品直接扣留。这一警告发布后,对我国肝素行业乃至医药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。
曹钢指出,总体上看,我国原料药企业“走出去”所面临的备检程序愈加复杂,需满足的生产条件和质量标准层出不穷。
全面积极应对
针对原料药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,曹钢指出:“我们认为,企业要积极应对。”同时,他提出了六点应对策略:首先,要继续大力开拓国际市场,努力扩大份额,加大开拓周边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力度,积极参与经贸合作;第二,要切实解决出口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,如海关税则号归类;第三,要努力转型,向下游延伸:由原来单纯的医药中间体生产商转型为原料药生产商,由原料药的生产商转型为制剂生产商,由外贸公司转型为医药生产企业;第四,要抓住新一轮全球医药产业向亚洲转移的机遇,提高我国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和吸纳的能力;第五,要积极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鼓励有条件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或设立境外展示中心和营销网络;第六,大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、国际化,扩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,逐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,有效规避汇率风险。
曹钢在会上透露,2014年,商务部会委托医保商会成立一个名为“非洲医药贸易合作建设平台”,帮助我国优秀企业到非洲进行展示交流和推广活动。
尽管原料药行业存在诸多发展困境,但我国仍是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,原料药品种全、规模大、质量高、价格低这些优势还非常明显,短期内无法替代,在产业链上与欧美发达国家高低互补,与印度等竞争对手各有侧重。
中国原料药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占了中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的50%以上,占了西药类的出口总额的80%,维生素、青霉素工业盐、维生素E、糖精钠、扑热息痛等大宗产品的出口额占到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,而其他约70多种原料药产品亦占有较大比重,在国际市场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。
同时,在新版GMP改造过程中将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价值,这为中国的医药外贸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。曹钢预测,2013年中国原料药增长能够达到5%,出口额的增长能达到5%~8%。
(摘自医药经济报 2013. 7.5)